天津市河东区总工会官方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 精彩轮播 / 正文
【落实“十项行动”在河东】河东区总工会优秀读书心得分享(二)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4日浏览:5556编辑:河东区总工会【关闭当前页】

循伟人足迹,与时代同行,成华彩青春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体会

分享人:李昀润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是从黄土高原农村一线的党支部书记干起、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陕北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视角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所展现的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学习这本书,使我们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之情。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明白: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并用自己的七年知青岁月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当初就是在非常困苦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所展现出的青年习近平的宝贵精神品质,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新时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为新时代我们青年一代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最鲜活的教材,是我们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一、学习习主席志存高远、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时期的志向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无疑具有重要影响。 1968年底,未满16岁的习近平,还没到插队的年龄,扎根陕北的梁家河。把自己当作“黄土地的儿子”,立志要为人民办实事。奉献人民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总书记后来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他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他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博大情怀,和他在梁家河7年的知青经历息息相通。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和青年人,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转化为为民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自身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

二、学习习主席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进取品质

在全国普遍还很贫穷的那个年代,又是在黄土高原大山沟深处的穷乡僻壤,自然环境之严酷、生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青年习近平一到梁家河就要过四关:饮食关、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同去插队的雷平生P3回忆说:“农村过‘四关’,实在不易。”吃惯了精米细面,遇到了陕北的粗粮,知青们的喉咙都“燥得冒烟”;跳蚤咬得大家身上都是奇痒无比的大红包,一抓破就会流血;劳动关就更考验人,大队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是十分,而知青们一开始一天只能拿五六分;“思想关”是最难过的,很多知青来之前,对于革命圣地延安怀着一种未知的崇敬,可一看到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有些知青甚至怀疑是走错了路。

面对这些难关,青年习近平没有被吓倒,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梁家河村民张卫庞P257)说:“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都不换肩。据梁家河村民王宪平P205)回忆,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连手套都没有,打淤地坝时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习近平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继续干活,水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这样的苦活累活,他一干就是七年,村里的乡亲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

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我们说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就看你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对于具有坚定人生信念的人来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正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精神财富,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三、学习习主席求知若渴、好学乐道的尚学精神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和艰苦坏境中,习近平仍然坚持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勤于思考。他阅读书籍兴趣之广、阅读书籍门类之多令人叹服。青年习近平如饥似渴地学习,为自身的成长打下了扎实根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描述他的读书生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对习近平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他住的知青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知青雷平生P3)回忆:有时候,我半夜醒来,发现近平还在看书,就问:“近平,你怎么还不睡呀?”他总是说:“再看一会儿。”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的青年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新时代的青年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进一步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锤炼品格,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贡献国家。

 四、学习习主席脚踏实地、干在实处的责任担当

“能干”两个字是梁家河的乡亲们用来赞誉青年习近平的。村民王宪平P205)说:“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村民武晖(P235)也说:“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只要是村民需要的、自己能想到的,他就去干。习近平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多的时间,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过去每到春天就青黄不接、全村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一时间变得红红火火、生机勃勃。

为了解决村里吃水困难,他带领村民打吃水井,冬天下到水里往外挖泥土和石块,站在刺骨的冷水里一干就是好长时间;为了有效解决村民们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他下决心建沼气池;为了解决社员对生产工具的需求,他在村里办铁业社;为了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他还办了一个代销店……他带领村民打了5大块“水坠坝”,为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他把延川县奖励给他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供全村使用。据村民石春阳(P183)回忆,“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近平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所以,一般情况下,村干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过问这些事,也不搞这些副业。而且,当时体制死板,办这些副业,并不那么容易。”正如梁家河村民梁玉明(P161)所说的:“近平敢担当,能做事,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追根溯源,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是与他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历练分不开的。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手砥足接续奋斗,穿越烟波浩渺的岁月河,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沧桑,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生逢伟大时代,我们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循伟人足迹,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政治信念真挚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敢于斗争,担当新时代使命,谱写新征程新篇章,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时代同行,成华彩青春争做让党放心、让职工群众满意的工会新青年

回顶部【关闭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