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
编者按——
为进一步落实好市总关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精神指示,着力挖掘打造更多示范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与企业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传帮带作用,激发职工创新活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点带面推动我区企业与产业工人队伍纵深发展,聚焦“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加快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品质活力区的建设。我们的产改小课堂将推出优秀企业产改经验分享连载,供大家交流学习。本期分享的是天津海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的产改经验做法。
天津海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升级转变 点燃创新发展引擎
天津海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电力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公司现有员工224人,一线产业工人194人。近五年,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两百三十余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通过率100%;组织技能工人参加高压电工、登高作业、电焊工、安全三类人员等各类岗位技能业务培训三百余次;架子工、建筑电工通过率达到100%;一线工人持证上岗比例为52%。通过业务培训,为员工提升了专业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储备了足够的技术人才。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现代建筑企业对一线工人职业技能要求大幅提高。传统仅靠“经验”的农民工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施工企业的要求。持证上岗、规范作业要求农民工必须向职业化产业工人转换。在工地,靠经验得来的“想当然”、“没关系”、“无所谓”在遇到现代施工项目规范化管理时,往往引发出激烈的碰撞。所以,传统“农民工”要适应现代施工企业要求,则要去掉“农民”二字,彻底将其培养成专业的“产业工人”。农民工观念的转变更重于技能的培养。用思想及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来填充目前两者之间的鸿沟。企业八十年代创建初期,海能的一线员工全都是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农民工”。他们或迫于生活的压力、或为了走进外面的世界来到了河北源兴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海能公司的前身)。针对公司创建初期的一线员工实际状况,我们聘请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反复进行培训、演练、实操。曾精于农业的他们放下锄头,拿起扳手;从田垄躬耕到一步步学会攀塔;从看节气到学会看图纸……就这样,他们主动从“农民”升级到“农民工”。第二次我们的“农民工”升级可称之为“被动性升级”。由农民工转变为初级产业工人,这个阶段他们的技术眼界逐步开阔,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度开始提升。20世纪90年代,国内大规模的建设量也相应带来了大规模的技术进步。当传统工艺碰到了技术升级,好不容易刚自学成才的一线产业工人需要摒弃固有习惯,重新开始学习。例如,在某个项目中,按电力公司要求,需要将基础施工中他们常规的分层浇制改为一次性成型浇制工艺。杆塔基础施工中一次成型浇制在质量、施工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分层浇制。彼时,我们的技术更新,工艺提升还基本处于在外部因素的要求下,进行被动升级;相应地工人在工艺被动升级中也被动地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2000年以后,随着70后80后走入职场和企业管理提升,我们又迎来了第三次的产业工人升级。进入新世纪,逐步开始有大学生走进民营企业施工一线。相比传统一线工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大浪淘沙,最终克服困难,能扎根一线的大学生,也纷纷通过自我的提升,快速成长起来。以我公司的李希亮、寇树林、杜彪为代表的多名大学生,在公司的培养和激励下,本专科一线职工中,陆续考取一级建造师9人,二级建造师18人,成长为高级工程师2人,中级工程师14人;李希亮、寇树林、韩涛等人陆续在国家期刊发表科技成果论文总计22篇。例如;李希亮作为第一代成长起来的本科生后续为单位培养了专业技术员8人,逐步形成了企业的人才自我造血系统。新一代青年走入职场,他们积极热情,学习劲头足。对此,公司为他们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项目总工作为师傅,一对一进行传、帮、带。遴选优秀的青年产业工人参与施工技术管理。其中,以韩涛、范高超等人组成的科技攻关小组,研究的课题《提高水坑基础的工作效率》获得“2014年度电力建设QC成果三等奖”。大到项目部,小到施工班组,公司均进行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管理。公司从2009年左右开始标准化项目部建设,各岗位配置要求人证合一,项目部内外环境、软硬件均为标准化配置,规范的施工现场、整齐的材料站、整洁的会议室、干净的员工食堂、宿舍、娱乐室,忙碌但有序的工作人员……每一处都透露出项目部工作人员的细心与用心。2012年我公司的第一项目部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目前,我公司还按工种组建了以土建、变电、检修、试验、线路、电缆为主的施工班组10个。社会生活中,建筑工人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如何在企业运营中,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分别从工会和党支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建立党支部,发展一线入党积极分子,加强政治学习,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海能电力党支部正式党员9名,其中管理层3名,一线工人3名;入党积极分子7名,其中一线工人5人。我们加强思想领导,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本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文章、重要指示批示等内容作为理论学习的中心,第一时间及时跟进学习,深入思考。我们还为一线项目部职工组织了爱岗敬业主题党日学习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好书活动、开展项目部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座谈会,提升一线产业工人的政治觉悟,拓宽一线产业工人的眼界和思维。二是发挥工会作用。自2010年成立海能工会以来,我们和大王庄街工会及河东区工会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在两级工会的指导下,我们建设了职工书屋、组织农民工体检、为一线职工发放防暑降温物品、为一线职工办理工会会员权益卡、对一线职工生病住院的职工进行慰问……点点滴滴的温暖与美好,让我们的一线工人有了归属感和价值感。施工现场环境艰苦、业余生活单调、安全风险等级高……种种原因导致,施工一线不是年轻人的就业优选。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和方式,让一线工人更舒适、更体面,更有尊严的工作。一是加强收入保障,筹措资金,及时足额保证工资发放。二是改善工作环境。气候条件恶劣时,避开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确保工人休息时间。三是加强安全保障。为所有一线员工购买工伤和意外保险。落实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巡查、检查。安全防护用品及措施到位。确保工作的安全性,提高舒适性。四是降低劳动强度,合理控制劳动时间。合理使用各类施工机械和工具,减少减轻重体力劳动。五是改善生活环境。按照工人实际生活需求,从细节管理,吃喝拉撒、洗澡、洗衣服、晾衣服、上网、运动娱乐等问题都要细致考虑。另外,项目现场住宿的供水、供电、通风、取暖、降温等基本功能的良好运行也是改善一线工人生活环境的基础工作。六是改善福利待遇。在节假日,我们的项目经理通常会组织一些聚餐等活动,让工人身处异地也能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公司还会在员工生日发放慰问金,对一线工人发放驻外补贴及餐费补助。未来,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依旧是我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将以人为本的方针落实到细节,结合科技发展,开拓思路,居安思危,在目前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我们在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中规划如下:一是提供技能培训课程。为一线产业工人提供可持续学习的途径,结合个人发展意愿提供学习费用及学习时间帮助。二是继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产业工人创造和谐、尊重的良好工作氛围。增强个人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三是为产业工人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本着求实、务实、踏实的精神,为一线产业工人提供符合实际应用,弥补技能漏洞的学习规划。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用好人,留住人。四是加强党建及工会在一线产业工人群体中的纽带作用。加强与一线工人直接密切的联系,主动倾听到职工群众的呼声,掌握工人思想的脉搏,了解工人的情绪,熟知工人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